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成果 > 科研论文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Witness

热门推荐热门推荐
左
右

黑胸散白蚁对不同树皮的选择性取食研究

所属分类:科研论文    发布时间: 2021-08-18    作者:熊强,李为众,童严严,刘超华,黄求应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1. 宜昌市白蚁防治研究所,湖北 宜昌 443000;

2. 华中农业大学,昆虫资源利用与害虫可持续治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0)

摘要: 目的 比较黑胸散白蚁对常见几种树皮的取食偏好,为更好地开展白蚁监测控制技术研究提供科学 依据。方法 室内设置装置观察取食不同树皮的白蚁数量和各处理发霉情况,并称量、计算白蚁对不同树皮 的取食量。结果 在室内条件下,黑胸散白蚁对桉树皮的相对反应率.高,白蚁累计达到458.33 只,其次是 杉树皮和松树皮;松树、桉树、梧桐、杨树等4 种树皮在试验期间内未发生霉变;在9 种树皮中,桉树皮的被食 量.高,达到0.12 g。结论桉树皮可作为诱饵或者添加材料诱杀黑胸散白蚁,本研究为黑胸散白蚁的高效 诱饵研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黑胸散白蚁;树皮; 取食偏好

中图分类号:R3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781 (2016)03-0288-03

Research on feeding preference of

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to different barks

XIONG Qiang 1 , LI Wei-zhong1 , TONG Yan-yan1 , LIU Chao-hua1 , HUANG Qiu-ying 2

( 1. Institute of Yichang Termite Control, Yichang 443000, China;

2. Insect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Pest Management Hubei Key Laborator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feeding preference of 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to several common barks for providing the further study of termite monitoring and a basic data for control technology. Methods Setting a set of device indoors to observe the feeding preference of termites of R. chinensis to several barks, including the number, weight and feeding amount of termites feeding on different barks and mildew situation of matrix. Results The relative reaction rate of R. chinensis to eucalyptus barks was the highest among all tests, as counting, cumulative 458. 33 individuals to eucalyptus barks , followed by cedar barks and pine barks ; the barks of pine , eucalyptus , sycamore, poplar did not mold during the experiment; the consumption of eucalyptus barks was 0. 12 g, which was the highest in 9 barks. Conclusion Eucalyptus barks may be used as bait or additional materials for trapping the termites of R. chinensis for developing efficient bait.

Key words: 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barks; feeding preference




随着我国全面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 POPs) 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白蚁防治已禁止使用 氯丹、灭蚁灵等高残留药剂,并正在全面推行以监测 控制技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IPM防治策略一2。 以诱杀系统为核心的白蚁监测控制技术在国内外白 蚁防治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4],因此筛选 高效诱饵材料显得十分必要。

黑胸散 白 蚁 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是我国白蚁

危害地区危害房屋建筑及木结构.常见的白蚁种类 之一,对墙内柱、门窗框近地面处危害巨大[5 -8]。黑 胸散白蚁主要取食干枯木材及含纤维素物品,对不 同种类的木材有明显的选择性[8]。而黑胸散白蚁 对不同树皮的取食选择性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本 研究拟进行黑胸散白蚁对几种常见树皮的取食差异 性比较,以期为研制新型白蚁饵剂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白蚁 黑胸散白蚁,2014 年 10 月采自湖 北省宜都市某农户家中,室内短期饲养[( 27 ± 1) °C, (85 ±5)%RH]备用。

1. 2 供试树皮 松树皮、杉树皮、槐树皮、柳树皮、 樟树皮、桉树皮、梧桐树皮、杨树皮、悬铃木皮。 其中 桉树皮由南宁市白蚁防治所提供(其余 8 种树皮均 采自湖北省宜昌市。 将树皮在 60 C 电热鼓风干燥 箱中烘干120 h 并粉碎(过40 目筛密封备用。

1.3 主要仪器 电子天平 PL 3002 (梅特勒 - 托力 多仪器 ( 上海) 有限公司生产; 电热鼓风干燥箱 DHG9140B (上海安亭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生产; “睿 核”高速多功能粉碎机 TQ -3007 (永康市天棋盛世 工贸有限公司生产; 智能恒温恒湿箱 HSX -350(上 海福玛实验设备有限公司生产。

1. 4 试验方法 参考黄求应[9]、高旭渊[10]的方法 并略作改进,取一定量细沙,在60 C恒温干燥箱烘 干120 h,将干燥的细沙均匀撒入塑料盆中(直径41 cm),细沙厚度约l~2mm。用小喷壶喷洒适量蒸 馏水使细沙保持湿润(并放一小块湿润棉球保湿。 每种树皮称取 2 g 左右, 放在塑料杯( 直径 41 mm, 高度 35 mm) 中间, 塑料杯一侧设置开口, 宽度约 10 mm, 开口一律朝向盆中央。 盆中均匀设置9 个装有 不同树皮的塑料杯( 图1) , 试验设 3 个重复, 共计3 个塑料盆装置, 27 个塑料杯, 随机排列并编号。 分 别将约 2 000 只工蚁置于每个塑料盆装置中央, 在 室内智能恒温恒湿箱[( 27 ±1) C,( 85 ± 5) % RH] 黑暗条件中进行测试。 每天 7: 00、19: 00 各观察 1 次, 按时喷水保持水分,观察并记录各塑料杯中白蚁 数量。 共观察5 d, 以塑料杯中出现白蚁的累计数进 行计数, 按以下公式计算白蚁对不同树皮的“相对 反应率”, 设定累计出现.多白蚁数量的树皮的相 对反应率为 ....。“相对反应率”反映了白蚁对树 皮的喜食程度, 其数值越大, 则说明白蚁对该树皮趋 性越大, 取食意向越强, 可直观地看出各树皮间引诱 力的差别。 试验期间同时观察并记录各种树皮的发 霉情况。

处理塑料杯中的白蚁数 仙%

出现.多白蚁塑料杯中的白蚁数X1U°%

5 d 后, 取出各杯中的树皮, 清理其中白蚁, 在

60 C恒温干燥箱烘干至恒重,用精度为0. 01 g的电 子天平称取各杯中树皮重量, 计算白蚁取食量。 期 间若有试验组树皮被食较多, 应及时更换或添加并 做好记录。

1. 5 数据分析 黑胸散白蚁对不同树皮取食量和 不同树皮杯中累计白蚁数采用 Excel 进行统计处

图 1 食物选择性试验装置示意图

2结果

2.1 黑胸散白蚁对 9 种树皮的相对反应率 通过 累计10 次的观察, 由表 1 可知, 桉树皮上累计出现 的白蚁数量.多, 平均为 458. 33 只, 远远大于其他 8 种树皮上累计出现的白蚁数量, 因此设定黑胸散 白蚁对桉树皮的相对反应率为 ....。 黑胸散白蚁 对9种树皮的相对反应率大小排序为桉树皮 >杉树 皮 > 松树皮 > 柳树皮 > 杨树皮 > 梧桐树皮 > 樟树皮 > 悬铃木皮 > 槐树皮。

由表2 可知, 在试验3 d 后, 除槐树和樟树部分 重复出现轻度发霉外, 其他各树皮处理均未发霉。 而在试验5 d 后, 槐树和樟树已经严重发霉, 杉树、 柳树、悬铃木3 种树皮也出现轻度发霉现象。

在试验过程中,随着部分树皮处理出现发霉现 象,白蚁对其趋性大大降低。松树、桉树、梧桐、杨树 等4种树皮在5 d之内均没有发霉。

2.2 黑胸散白蚁对9 种树皮的取食量 分析黑胸 散白蚁在室内对9 种树皮的取食量,由图2 可知,黑 胸散白蚁在室内对桉树皮的取食量明显高于其他各 种树皮。树皮被食量大小排序为桉树皮 >杉树皮>

松树皮 > 槐树皮 > 樟树皮 > 梧桐树皮=悬铃木皮 >杨树皮 =柳树皮。经方差分析,桉树皮的被食量 显著高于槐树、樟树、梧桐、悬铃木、杨树和柳树等 6 种树皮,但桉树皮与松树皮、杉树皮的被食量无显著 差异,松树皮、杉树皮与槐树、樟树、梧桐、悬铃木、杨

树和柳树等 6 种树皮的被食量也无显著差异( F = 3.887;df =8,18;P =0.008)

0.20

Q 0.15

啊 0.10

熠 0.05

0

ab


树皮种类

注:数据为3个重复被食量的平均值,采用Duncan多重比较法 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平均值(士SD)后不同字母表示差异 显著(PV0.05) o

图 2 几种树皮被食量比较

3讨论

应用白蚁监测控制技术成为国内外白蚁防治技 术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大量白蚁监测控制产品开发 并得到推广[11]。研制高效饵料与药物配成饵剂,能 够达到消灭整巢白蚁的效果。饵料作为白蚁群体感 染药剂的载体,直接影响饵剂对白蚁种群的杀灭效 果。目前用作引诱材料的主要有玉米芯、松花粉、松 木、桉木、小米粉、土豆粉、甘蔗渣、中草药等各种白 蚁喜食材料[12]。继续研制使用方便、用量少、高效、 对环境无污染的饵料,必将使今后的白蚁监测控制 技术更加完善。

在本研究中,选用常见的几种树皮作为白蚁饵 料,评价黑胸散白蚁对不同树皮的取食选择性。结 果表明,黑胸散白蚁对桉树皮的相对反应率、取食量 均.高,可见桉树皮对黑胸散白蚁的诱食效果较理 想,可考虑作为黑胸散白蚁的饵料或者饵料添加 材料。

白蚁饵料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很容易发霉,而 霉变的饵料对白蚁的引诱效果大大降低。在本研究 中,槐树、樟树、杉树、柳树、悬铃木等 5 种树皮在试 验期间均不同程度发生霉变,因此利用树皮作为白 蚁诱饵时,应当注意其较易发生霉变的现象并采取 一定的防霉措施。例如,野外试验证明2%。山梨酸 钾.适合作为白蚁诱饵的防霉剂[13]。

白蚁种类不同, 对食物的取食偏好也有一定差 异。有报道认为危害桉树林的优势白蚁种类为黑翅 土白蚁 Odontotermes formosanus 14 , 而本文在室内初 步判定桉树皮对黑胸散白蚁也有相对较强的诱食效 果。白蚁饵剂要取得较好的诱杀效果, 除自身引诱 力强之外, 也需要掌握正确的野外施药技术[15]。桉 树皮是否能开发成黑胸散白蚁甚至其他白蚁种类的 饵剂, 尚需进一步的野外试验来验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全国白蚁防治事业“十二 五"发展规划纲要[EB/OL] . http: //www. mohurd. gov. cn/zcfg/ jsbwj_0/jsbwjfdcy/201209/t20120911_211355. html. 2012 - 06 - 21.

[2] 全国白蚁防治中心.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 加强白蚁防治工作的意见》 [EB/OL]. http: //www. qgby. com/ ShowArticle. asp? ArticleID = 1238. 2014 - 11 - 28.

3]庞正平,刘建庆.白蚁监测控制技术及药剂的应用J -中华卫 生杀虫药械,2008,13(5) :404 -407.

[4] Rust MK,Su NY. Managing social insects of urban importance[J] .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2012 ,57: 355 - 375.

5] 刘源智•黑胸散白蚁的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3,9 ( 4) : 8 - 12.

[6]李为众,熊强,童严严,等. 农村住房白蚁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J] .湖北植保,2011( 2) : 23 -24.

[7]李为众 ,熊强 ,童严严 ,等 . 三峡大坝截留后库区农村住房白蚁 危害调查分析J -湖北植保,2011(3) :26 -28.

8]尉吉乾,莫建初•黑胸散白蚁的研究进展J -中国媒介生物学 及控制杂志,2010,21(6):16-22.

9]黄求应,雷朝亮,薛东.黑翅土白蚁的食物选择性研究J -林 业科学,2005,41(5):91 -95.

10]高旭渊.小头钩白蚁毒饵的研制及应用[D]-广西:广西大 学,2013.

11]庞正平•国内外白蚁监测控制产品及应用J.中华卫生杀虫 药械,2007,13(6):402-406.

[12]刘吉敏,韦戈,黄其椿,等. 白蚁诱饵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24) : 14666 - 14667, 14670.

[13]黄求应,薛东,丁思悦,等.几种白蚁诱饵防霉剂的防霉效果比 较 J -昆虫知识,2006,43 ⑵:200 -203.

[14]张再福,朱建华,陈红梅,等. 桉树幼林白蚁的危害、种类及区

系分布特点的研究J -生物安全学报,2001,10(2):43 -46.

15]黄求应,薛东,丁思悦,等.白蚁诱杀剂及其野外施药技术J - 昆虫知识,2006,43(1):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