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成果 > 科研论文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Witness

热门推荐热门推荐
左
右

农村住房白蚁监测技术研究

所属分类:科研论文    发布时间: 2021-09-10    作者:李为众,熊强,童严严,黄求应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1.宜昌市白蚁防治研究所,宜昌433000;2・华中农业大学,武汉430070)

摘 要: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是三峡大坝蓄水后库区农村住房白蚁的主 要危害种类,危害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4〜10月利用自主研制的监测盒和监测桩监测了 三峡宜昌库区(夷陵区莲沱村)农村住房的白蚁危害现状。结果表明,安装在室内的监测盒在 4〜9月均能监测到黑胸散白蚁,监测率为83.3%;安装在住房外围监测桩的监测率为 16. 7%。结果提示室内监测盒可作为农村住房白蚁诱杀剂的载体。

关键词:农村住房;黑胸散白蚁;监测

散白蚁在国内广泛分布,以危害建筑木构件为主Cl-3]o三峡宜昌库区农村住房结构主要 以、砖木、砖混结构居多[4-52o近年来宜昌农村住房白蚁呈现危害面积扩大,危害程度加深,危 害速度加快的趋势,三峡坝区普遍存在蚁害严重问题,部分乡镇房屋蚁害率达到59.7%。李 为众等对三峡大坝截流后库区农村住房白蚁危害进行了调查,发现危害宜昌农村房屋结构的 主要白蚁种类有1科2属7种,其中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为优势种类。本文 对三峡宜昌库区农村住房白蚁的监测技术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概况

本试验选取湖北省宜昌市下属的夷陵区乐天溪镇莲沱村(经度111. 08,纬度30. 51)进行。 当地居民房屋结构主要以土木和砖混结构为主,本实验主要选择莲沱村被白蚁危害过或正在 危害的土木结构的农民住房作为试验场所(见图l)o

1-2实验材料

(1) 监测盒。每个监测盒内装4个长方体木块(9.2X2.3X1.8cm,分为两层,每层2块) 作为白蚁诱集材料,木块用干燥6个月的马尾松木制作(见附录图2),每个木块上面预留有3 个等间距的直径为6mm的孔,可作为白蚁诱杀剂的预留放置点。

(2) 监测桩。监测桩由干燥6个月的马尾松圆木制作而成(见附录图3),直径(60〜 100mm)高(200mm),桩体表面4等分处钻4列直径6cm的圆孔作为白蚁诱杀剂的预留放置 点,每列3个,孔间等距。

1- 3实验方法

随机选取18栋相同程度被白蚁危害土木结构房屋进行试验,分为六组,每组三栋,分别为 人组(A1,A2,A3),B 组(E1・B2,B3),C 组(Cl ,C2 ,C3) ,D 组(D1,D2,D3),E 组(E1,E2,E3), F组(F1,F2,F3),每栋房屋在室内安装10个监测盒和8个监测桩,共计180个室内型监测盒 和144个室外型监测桩。

监测盒和监测桩安装完毕后每10d检查一次,并记录白蚁数量。每次检查完毕后,根据木 块湿润情况对木块用加湿器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室内监测结果

由表1可知,在6组监测房屋进行的室内监测实验中,除B组未监测到白蚁外其他5组均 监测到白蚁,其中A组3栋8个监测盒、C组3栋10个监测盒、D组2栋7个监测盒、E组3 栋7个监测盒、F组3栋9个监测盒均监测到白蚁,室内监测率达到83. 3%。

初次监测到白蚁的平均时间为45. 37d,其中有15个监测盒在安装后..次检查时诱集 到白蚁;初次监测到白蚁的平均数量为63. 61只;诱集到白蚁的监测盒分布在房屋的横梁、窗 框、楼板、门框和墙体上,分别为9个、3个、8个、20个和1个,门框上监测到的数量.多,其次 为横梁和楼板。

表1监测结果

序号 监测盒编号 初次监测到时间(d) 初检白蚁数量(只) 安装位置 离地高度(m)

A1 — 8 60 83 横梁 3

A2-1 50 93 窗户 1.2

A2 — 3 80 158 横梁 3

■ A组 A2-4 20 68 门框 2

A2-8 80 162 门框 0. 1

A2-9 30 23 横梁 2. 5

A3-1 10 3 门框 2

A3-8 10 37 横梁 7. 2

C1-9 10 35 门框 0. 1

C2-2 10 72 楼板 2. 5

C2-3 10 24 门框 0. 2

C2-4 10 125 门框 2

C组 C2 — 5 10 87 门框 2

C2-9 20 32 横梁 5

C2-10 10 83 窗户 1. 5

C3-1 10 97 门框 0. 1

C3-7 10 82 楼板 2.2

C3-10 20 35 门框 0. 1

D1-3 90 112 门框 0. 1

D1-5 10 78 •楼板 2. 2

D1-9 80 42 门框 0. 2

D组 D3-3 20 2 门框 1. 8

D3-6 10 8 横梁 2

D3-7 100 23 横梁 2

D3-8 80 19 门框 1. 7

序号 监测盒编号 初次监测到时间(d) 初检白蚁数量(只) 安装位置 离地高度(E)

E1-4 30 62 楼板 2. 2

E1-5 10 28 门框 1. 6

E1-7 110 185 横梁 L7

E组 E2-7 90 23 楼板 2. 5

E2-8 90 98 楼板 2. 5

E2-9 90 29 楼板 2. 5

E3-9 70 68 门框 0. 2

F1-1 30 13 墙壁 1. 2

F2 —2 110 4 门框 1. 6

F2-3 30 58 横梁 1. 7

F2-10 10 8 楼板 2. 5

F组 F3-3 50 78 门框 0・1

F3-4 60 90 窗户 1. 2

F3-5 100 128 门框 0. 2

F3-7 120 89 门框 0. 2

F3-10 10 64 门框 0. 1

平均 45. 37 63. 61 1. 68

诱集到黑胸散白蚁的监测盒内木块上有明显的蚁路(图1)。

图1室内白蚊监测盒及其应用情况

2.2室外监测结果

定期检查结果表明,仅在B组B3栋房屋周围设置的8个监测桩中的一个监测桩监测到 白蚁,但后期检查时白蚁逃逸,未再次发现白蚁取食;其他监测桩均未引诱到白蚁,当中的木块 也未被取食。


2.3室内白蚁发生动态

由图2可知,初次监测到白蚁的时间为4月10日,.后一次监测到白蚁的时间为9月27 日,三峡库区农村住房白蚁的主要活动时间为4—9月,此时间段为三峡库区农村住房白蚁的 .佳施药时间。

图2 A、C、D、E、F组监测动态图

3・讨论

白蚁监控制测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白蚁防治技术,是通过白蚁诱集装置和白蚁防治药剂(或 杀灭方法)的相互配合,以诱集监测一控制一再监测的循环作用方式,实现监测或控制白蚁群 体功能的一种产品化的白蚁防治技术。国内浙江、广东、福建、江苏的一些白蚁防治单位分别 研究、开发了用于白蚁防治的诱饵管、诱杀桶、白蚁族群灭绝系统、白蚁监测控制装置和白蚁监 测诱杀系统[「叭

试验结果表明,室内监测盒装置对三峡宜昌库区农村住房的黑胸散白蚁{R. chinensisY^ 测率达到83.3%,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起到较好的监测效果,可作为纸质诱饵剂的载体进行控 制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在安装的监测盒中门框、横梁和楼板监测到白蚁的数量.多,在实际工 作中应以门框、横梁和楼板此三处房屋结构为防治重点。

室外监测桩监测率仅为16. 7%。这可能的主要原因为:农民住房地处山区,房屋周围的

活树、柴垛.枯枝和废弃木条为地下白蚁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从而降低了对监测桩的取食几率; 由于一栋房屋周围只设了 8个监测桩,桩与桩之间距离较大,地下白蚁从监测桩之间的空隙进 行了掘道和觅食;房屋内监测到的白蚁的巢体也在房屋内,房屋周围可能根本没有白蚁。本试 验所用的室外监测桩及其设置方法不适合监测该地区室外白蚁,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图2中各监测盒内白蚁活动数量波动较大,说明人为的检查可对黑胸散白蚁 (R・chinensis)的活动产生较大影响,实际应用中应以监测诱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农村住房白 蚁的控制,避免人为活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郭建强,龚跃刚,孙吴俊,等•监测控制技术在水库堤坝白蚁防治中的应用•浙江水利科技,2006,147(5): 49-51.

[2 ]王爱芬,王威.Sentricon系统与传统白蚁防治技术•应用技术,2003,42(6) :24 — 26.

[3]曹莉,赵瑞华,陈镜华,等.白蚁防治技术•昆虫知识,2007,44(3):342-347.

[4 ]农村住房白蚁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湖北植保,2011(2) :23-24.

[5 ]三峡大坝截流前后库区农村住房白蚁危害调査分析.湖北植保,2011(3):26 —2&

L 6 ]毛伟光,叶天降,陈尚法,等.城市害虫综合治理进展一全国第七届城市昆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6—19.

[7] 郭建强,龚跃刚,雷阿桂,等.监测控制系统防治白蚁技术研究.城市害虫防治,2005,(3):26-29.

[8] 杨建平,庞正平.白蚁防治与环境管理.白蚁防治,2005,(1):38-40.

[9] 莫建初,滕立,杨天赐,等.房屋装修与白蚁防治•农药学学报,2002,4(4):86-89.